5月15日,经济学院金融投资系开展了以“数智风控·思政铸魂——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创新教学交流”为主题的教研活动,聚焦《金融工程》与《金融风险管理》课程创新教学,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,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此次教研活动以实践为导向,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。
教研伊始,系主任王蕊系统阐述了金融科技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方向。她指出,在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的背景下,课程体系需平衡金融理论与技术应用,既要夯实计量经济学、金融学等基础知识,更要融入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模块。她特别强调,课程创新应立足行业需求,通过校企合作、实习实训等方式,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同时,教师队伍需紧跟技术浪潮,动态更新教学内容,例如在风险管理中引入央行最新政策解读,在金融工程中追踪国际前沿模型,确保教育供给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。
罗涛老师结合教学实践,分享了课程创新的具体路径。在《金融风险管理》课堂中,他通过真实案例解析风险计量模型,组织学生分析市场波动数据,培养其数据驱动的决策思维;在《金融工程》教学中,则采用跨学科协同授课模式,联合数学、计算机领域教师共同设计课程,帮助学生构建全局视野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罗涛老师通过毕业生追踪调研反向优化课程,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无缝衔接。王蕊进一步补充道,金融科技专业已启动教学大纲系统性修订,强化课程间逻辑衔接,并通过“一人一课”机制深化教学纵深,同时鼓励教师开发原创教学案例,共建金融科技案例库,以真实场景赋能学生成长。
学校督导王文君教授在点评中充分肯定了此次教研的实效。他提出,案例教学是突破理论抽象性的关键,教师需以专业积淀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,例如在风险模型中融入金融伦理讨论,在量化策略中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,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。他同时指出,面对AI技术对课堂的冲击,教师更应发挥人格魅力与专业深度,用有温度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,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与价值引领的阵地。
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现了金融科技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成果,更凸显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。未来,专业将继续以行业需求为锚,以技术赋能教学,以思政浸润课堂,为行业输送既掌握前沿技术、又坚守职业底线的创新型人才。
会议现场1
会议现场2
会议现场3